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院内要闻
北科院举办北京古观象台保护与发展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2-11-25 14:33

与会专家合影

研讨会现场

程东红理事长讲话

常进院士讲话

伍建民院长讲话

为进一步推动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北京古观象台的保护利用,促进其更好地发挥科教功能,11月22日,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北科院”)举办北京古观象台保护与发展研讨会。研讨会由北京天文馆承办,采取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北科院党组副书记、院长伍建民,院领导刘子亮出席。北京天文馆党委书记臧振远,馆长王晓锋,副馆长齐锐参加。研讨会由王晓锋主持。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程东红,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新华社北京分社副社长、总编辑李斌,副总编辑乌梦达,北京市文物局二级巡视员刘洪昌,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小淳,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原院长刘临安,北京北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总工程师付清远,北京市文物局申遗处二级调研员李一雪等知名专家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研讨会。

专家们对古观象台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并听取了有关情况汇报。研讨会上,齐锐向专家们介绍了北京古观象台的历史沿革、作用贡献、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下一步保护和发展方面的规划设想和方案考虑。与会专家就古观象台保护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古观象台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方面发表了意见,并积极建言献策。专家们认为,北京古观象台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国家天文台之一,不仅承载了中国古人的天文学思想与智慧,也历经了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崛起与发展。北京古观象台拥有的珍贵古天文仪器是东西方文明融合的结晶,使得其成为穿越古今、兼具中外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要解决北京古观象台进一步保护和利用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应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围绕首都功能核心区 “两轴、一城、一环”的空间结构,将古观象台发展纳入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体系,推动包含古观象台在内的沿二环路历史人文景观建设。此外,要深度挖掘古观象台历史文化价值、科技价值,把天文学故事与中华文明历史紧密结合,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要将古观象台的发展规划融入到北京博物馆之城的建设之中,合理合规设计全方位建设方案。

程东红在讲话中指出,科技界要联合起来,携手推动科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北京天文馆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支持建设的首座大型科普场馆,在国内科普场馆加速建设的环境下仍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北京古观象台作为存续几百年的国家天文台台址,是国家形象的生动体现,发挥了天文知识普及和教育的重要职能,在中西方科技文化交流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希望北京天文馆尽快出台高层次发展规划,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将充分发动学会资源给予帮助支持。

常进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在报告、讲话中作出重要论述和指示,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引航指路。北京古观象台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结合的重要代表,是展现“天人合一”宇宙观的最佳场所之一,因此对古观象台的保护和利用要始终依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立足国际视野,做好中外观象台设计思路对比,确定符合中国文化和古观象台特色的规划方案。

伍建民指出,北京古观象台既是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重要代表,也是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古观象台的保护和发展需要科技、文化等各领域专家的鼎力相助,也离不开广大新闻媒体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北科院将在提升规划格局的基础上,梳理发展问题,整合多方资源,有计划地开展古观象台改造提升工作,进一步将北京古观象台打造成为独具历史文化特色的科学传播基地。

本次研讨会是北科院持续强化科技智库、科学普及两大特色领域建设,落实支撑科学决策和提高公众科学素质重点任务的重要举措。北科院将继续以北京天文馆、北京古观象台等科普场馆和科普单位为依托,建设好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北京市科普基地,进一步推进科技文化深度融合,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更大贡献。

(天文馆办公室/文 赵金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