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国际交流与合作
“科学传播视角下的科幻创作和发展”专题研讨会暨北京国际科学传播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12-16 18:30

云合影

主题分享

圆桌交流

12月15日,“科学传播视角下的科幻创作和发展”专题研讨会暨北京国际科学传播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成功举办。研讨会邀请到北京广播电视台知名广播节目主持人、北京科普宣传大使段玉龙全程主持。来自科幻创作和科学传播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科幻创作与传播进行交流分享。

研讨会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北科院)、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由北科院国际与区域合作中心、北科院科学传播中心、北京天文馆、中关村全球高端智库联盟、北京科技国际交流中心联合主办。研讨会在腾讯会议举办,并在北京科协视频号进行同步直播,共吸引来自院系统及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系统相关的五百多名科幻爱好者和科普工作者参加。

主旨报告环节

研讨会邀请到结构生物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人工智能生物学分会副会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形象大使”叶盛(笔名谷第),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科大数据研究院院长王元卓,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影视评论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评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孟君,意大利科幻作家、《未来小说》项目编辑、重庆钓鱼城科幻学院名誉主任、未来浪潮文学经纪人Francesco Verso(弗朗西斯科·沃尔索)四位国内外专家进行主题分享。

叶盛(笔名谷第)以“给科幻插上科学的翅膀”为题,从“硬科幻”“软科幻”入手,指出所谓“硬”和“软”是由读者根据对科学知识的认知进行评判。在科幻作品中,科学技术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但不应该成为科幻的枷锁。科幻并不完全等于科学故事,科幻小说在自洽逻辑和科学思维方式缜密的基础上,应该允许其在具体的科学细节上放飞想象力,增强趣味性,从而激发广大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进一步助力科学普及。

王元卓以“科幻创作推动的科学传播”为题,指出科幻是科学发展的“助燃剂”,科学发展是科幻的“灵感燃料库”。正如很多科幻电影场景中展现的超现代元素,使更多人对科学知识更加关注、更加感兴趣;手绘科幻作品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小场景将离散的科普知识谱系化,拉近科幻跟小朋友间的距离,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意识的培养;将科普作品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不仅适应于当下碎片化传播的趋势,网络放大效应也将更好地助力全民科学素养提升。

孟君以“科幻电影如何讲述太空故事”为题,对太空题材的科幻电影进行剖析。太空电影大多是硬科幻电影,其内容是以人类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太空想象,通过电影技术加工进行艺术呈现。太空题材电影作为最具影响力的一种亚类型,是基于人类生存危机和开发地球外部资源的需求而出现。从种种危机导致的英雄出走到乡愁引发的回归地球,观众在太空英雄的历险和问题的解决中获得想象性满足,因此太空电影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具有崇高美学的现代史诗。

Francesco Verso(弗朗西斯科·沃尔索)以“Anatomy of Future Bodies”为题讲述如何通过科幻小说传播科学思想。他认为科学和技术是通过科幻小说产生联系,科幻赋予了幻想科技在未来得以实现的极大可能。科幻小说家的创新设想,经过研究人员的反复试验,最终从想法变为新技术进而成为现实。随着科技将过去科幻小说中的描述变为现实,新的科幻小说会继续创作出在未来可能会变为现实的新事物,这也是科幻小说不断发展的原因所在。

圆桌交流环节

圆桌交流环节,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科学文艺委员会主任星河,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中心访问学者、深圳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首席研究员、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特聘专家、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委员、世界华人科幻协会秘书长、华语科幻星云奖推选委员会主席、《世界科幻动态》执行主编三丰,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淼,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特聘专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与影视融合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张译文,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研究员、院长助理王真峥,中国科幻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副会长江波六位专家针对科幻创作和科学传播各抒己见。

星河从人文角度出发,指出科幻除了表现科学逻辑,更多展现的是正确的价值观。因此,科幻作品在未来更应注重在科技的基础上通过文学语言来展现科学之美,这样才能够激发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对科学的兴趣,使他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和向往,充满探索的激情。

三丰从四方面分享了科幻作为一种方法,如何通过社会经济层面的干预进而达到真正促进科学创新的效果。科幻可以提升个人创造力和创新性;在创新概念形成阶段,科幻文本可以促进现实生活中科技创新、科技发明、科学发现;科幻在创新的设计或原型阶段,可以作为一种原型的设计工具;科幻可以助推创新在社会中的扩散。

李淼指出,基础物理学在经历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黄金发展期后进入停滞状态,但并不代表应用物理会停滞,不久前,世界首次激光核聚变点火成功,第一次实现正收益。人工受控的核聚变作为清洁能源和终极能源或可在未来三四十年真正实现商业化。他同时表示太空电梯作为科幻小说中出现的一项太空技术,或许是最有望实现的。

张译文从翻译和出版的角度分享科幻作品出海的经验。一方面,公司同境外知名科幻杂志达成战略合作,将中国科幻文学推向世界的同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幻译者。另一方面,公司通过与出版社及影视机构合作,同时兼顾社群交流,将中国科幻小说、科幻作家、科幻咨询在海外平台展示和传播,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学出海。

王真峥指出,跨界对于科幻产业发展非常重要。通过与教育、文旅、科创、体育融合,科幻才能从小众变成大众,融入民众生活。在全球化背景下,品牌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才能在海内外持续发展。蓝星球始终坚持将媒体传播、品牌活动和实体落地相结合,通过“科幻谷”的创立实现生态聚集以孵化优质影视作品,实现科学精神的传播。

江波指出,对成年人来说,他们感兴趣的不一定是科幻作品中的科学知识,而是被故事所吸引;而青少年则会对科幻作品中的科学产生好奇。因此,应更加重视青少年群体,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而探索科学世界。其次,科幻故事因其流传度更广、影响力更大的特点可以成为科学普及、科学传播有力的工具,达到1+1>2的效果。

作为北京国际科学传播研讨会的系列活动,本次研讨会聚焦“科学传播视角下的科幻创作和发展”,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多角度分享如何打造更具丰富内涵的科幻文学和影视作品,并结合各自研究领域与工作经验,探讨了在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科普发展的带动下,科幻文化与产业的新发展以及如何增强中国科幻文化国际软实力。同时,会议经过直播平台,将前沿的科学观点传播给大众,鼓励更多人迈向科幻创作之路,为新时代切实加强中国科幻作品的国际传播能力,讲好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国故事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借鉴。

(国际与区域合作中心 科学传播中心/文 国际与区域合作中心/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