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院内要闻
麋鹿保护科研取得新成果——麋鹿保护研究项目开、结题工作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03-28 10:53

麋鹿中心科研成果介绍

魏辅文院士对项目进行指导

3月23日,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以下简称“麋鹿中心”)邀请中科院动物所等相关科研单位专家教授,开展了2023年财政项目验收及2024年财政项目开题会,中科院院士、江西农业大学校长魏辅文担任专家组组长。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卫万顺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一级调研员温战强、国家林草局野生动物保护司处长李林海、市园林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三级调研员纪建伟、院科研处处长朱伟出席了此次会议。

麋鹿保护40年来取得了突破遗传瓶颈、恢复野生种群等重要成就,我国麋鹿保护工作得到了世界认可。面对麋鹿未来发展,解锁麋鹿遗传密码,科学规划麋鹿保护与管理,科学揭示麋鹿的灭绝机理及其进化潜力,科学回答麋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成为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命题,近年来,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在麋鹿遗传学研究、栖息地建设、疾病研究等方面取得新成果。

在遗传学方面,开展麋鹿全基因组测序和麋鹿的种群历史动态研究工作,对麋鹿27414个基因中92.6%进行功能预测,群体遗传特征差异表明麋鹿中心-石首种群及大丰种群由两个母系遗传,成为今后开展麋鹿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及种源交换的理论基础。

在栖息地方面,开展了麋鹿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研究,形成了“麋鹿提升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示范技术”,提出了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难题的新思路,为未来湿地景观的生物多样性提升及濒危物种迁地保护的一体化方案提供了范例。通过环境容纳量分析,为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调控提供技术支撑;基于最大熵模型,预测麋鹿高适宜栖息地面积达526056.3 km2,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5.5% ,为未来麋鹿科学开展迁地保护、野化放归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疾病方面,对内蒙古大青山麋鹿种群体表寄生虫开展主动监测,首次于动物体表记录到以吸血为生的国内的新种强鬃虱蝇;揭示了麋鹿等鹿科动物感染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机制;研发了两种快速、灵敏、无需特殊仪器的产气荚膜梭菌新型检测方法,可在1h内实现对检测结果的可视化读取,并在麋鹿临床样本中得到良好的应用。研究成果为麋鹿健康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文 程志斌/摄)